2023年,是吉林市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全市上下积极将农业丰产增收、工业稳定增长、消费活力激发等一系列举措落细落实,圆满完成稳增长、促发展、防风险、惠民生的工作目标。最新发布的《吉林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图表,全景展现了2023年吉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气象、新作为和新活力。
一、夯实“稳”的基础,经济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增长处于历史较好水平。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583.7亿元,比上年增长6.7%,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处于全省领先位置,扭转了2009年以来一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局面。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4%,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6.0%,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5%,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1:36.4:50.5,第三产业占比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供给侧稳中有进。农业生产持续向好。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同比增长5.4%,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全年粮食总产量467.2万吨,比上年增长2.6%,连续3年保持在450万吨以上。畜禽生产平稳增长,生猪、肉牛出栏量分别增长4.8%和11.2%。工业生产“更上一层楼”。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7.1%,高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4个百分点,为三年来首次。建筑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2.9%,高于全省7.2个百分点。重点企业带动明显。全市前10户重点企业产值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59%,上拉全市产值6.4个百分点。
需求侧质速双提。项目建设提速向新。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15.2%。吉林省有史以来单体投资最大的吉化转型升级项目全面开工。吉林碳谷15万吨碳纤维原丝二期项目竣工投产,碳纤维产业已经成为吉林市发展新引擎。25万吨硅钢项目试生产,传统钢铁产业加速高端化。消费市场强劲复苏。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5.5亿元,同比增长9.5%。其中,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长17.6%,全年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年全市接待游客5015.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8.4%。旅游总收入898.6亿元,增长295.7%。雪季接待人数创历史新高,北大湖接待游客同比增长38%,万科松花湖接待游客同比增长41%。对外贸易稳步发展。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62.9亿元,实现贸易顺差20.7亿元。品牌建设取得突破。对俄贸易取得进展。碳纤维原丝对俄出口达500吨,全市对俄进出口实现8.1亿元,俄罗斯成为全市第二大贸易伙伴。
二、积蓄“进”的力量,新兴动能加快成长
招商引资成果喜人。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围绕化工、碳纤维、冰雪等重点产业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38.8%,246个招商引资项目签约落地,计划总投资额1677.2亿元。141个招商项目开工建设,计划投资额405.3亿元。全年新签约有机胺绿色溶剂项目等化工产业项目25个,总投资122.5亿元,新签约碳纤维项目12个,总投资额70亿元。
科技创新蓬勃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全年共认定技术合同766份,较上年增长64.7%。全口径省级以上立项项目293项,较上年增加171项,获得扶持资金6241.7万元,较上年增长75.36%。校企共建研发机构由50个增至80个,实施t800、t1000高性能碳纤维等关键技术攻关项目6项。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增加,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6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比增加38户,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4户。吉林市获评省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荣登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居东北地级市之首。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壮大。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全年肉牛饲养量122.8万头,增长9.8%,生猪饲养量385万头,增长3%。新建棚室冬春季蔬菜本地供给率提升到22%。工业加速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9.2%,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1个百分点,比重为4.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长62.9%,高于全市投资增速47.7个百分点。服务业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55.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0.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9.3%。跨境电商综试区入驻企业达到117户,9710(跨境电商b2b直接出口)新模式实现“零”突破,培育网红直播基地10个,累计壮大发展网商7.6万余个。全市网络零售额165.09亿元,同比增长26.7%。
三、推动“质”的提高,城市面貌明显改善
城市建设更加完善。棚改项目扎实推进,全年拆除城市违法建筑1947处,长春路24号楼项目、化工学院(回迁区)334套棚户区改造项目如期建设。管网改造加快推进,全市在网供热面积较上年增加213.4万平方米,更新老旧供热管网85公里,供热满意度大幅提升。城市改造加快升级,维修改造松江中西路等市政道路177条、人行步道4.6万平方米,修缮小街小巷230余条。魅力城市品质提升,松花江冬季喷泉,雾凇气象公园,悦江滩、江城广场等工程建成开放。完成北山生态修复,建成口袋公园、转角公园162个。打造武昌路等示范街路6条、五代广场等特色广场7座、城市夜景带76条。
城市环境更加清新。空气质量不断提升,全年环境空气优良天数324天,比上年增加2天。优良天数比例88.8%,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32微克/立方米,六项污染物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水环境治理取得成效,水质地表水19个国控考核断面水体优良比例为89.5%,松花江吉林江段水质指标达到目标要求。全市系统推进鳌龙河、卡岔河等流域治理,小沙河返黑返臭问题得到有效整治。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单位能耗呈现下降,全年全社会综合能源消费量2041.1万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降低率3.5%。
城市名片更加靓丽。吉林市荣膺2023中国宜居城市东北第一名。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吉林市在全省文明村镇考核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评估中排名第一,全国卫生城市创建结果扎实推进,以群众线上满意率全省第一的成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评估。避暑休闲冰雪旅游大环线核心节点城市持续打造,冬季冰雪旅游加快发展,跨年烟花秀等活动提升城市知名度,城市亮化、“十二生肖”等一批雪雕提升冬季城市景观,吉林市荣获“2023冰雪旅游城市十二佳”称号。乡村休闲旅游创新提质,磐石市成功承办吉林省首届红色旅游节,桦甸市获评中国最美乡村旅游名县,祥颐山庄、水木年华分别获评5a、4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
四、巩固“好”的势头,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吉林市多种方式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10元,与上年相比增长6.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608元,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21元,增长6.8%。就业形势持续改善,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6万人,较上年增加0.4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8.0万人,较上年增加1.1万人。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总人数89.7万人,较上年增加10.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38.9万人,参保覆盖率为96.2%,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全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推进,不断将发展成果转化为美好生活品质。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777所,新增学前普惠学位2645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3%。初中144所,普通高中38所,高考再创历史佳绩,重本率近30%。卫生事业迎来新进展,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835所,较上年增加43所,市儿童医院等3个改造提升项目投入使用,市中心医院肿瘤科、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获评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文化事业展现新活力,全市启动博物馆之城建设,全市新建公共文化场馆5个,年末全市共有图书馆10个,各类博物馆38家。体育事业取得新突破,吉林市籍2名运动员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获得2金1银的成绩,射击项目破亚洲纪录。
乡村振兴展现新气象。全市不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成效彰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全市修缮“四好农村路”1335公里,新增农村24小时集中供水工程347处、完成4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巩固提升农村电网1328公里,改造农村危房208户,建设村级综合服务设施300个,快递进村实现全覆盖。农民收入获得提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21元,增长6.8%,全市农村6.3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2万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支出1.1亿元。农业发展加快推进,新晋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户。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突破700家;加快推进肉牛养殖创业担保贷款项目,全年发放农户肉牛养殖专项贷款3.0亿元。永吉县获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决贯彻中央和省的相关部署,取得了经济运行逆势上扬,人民生活改善,社会发展进步等成绩。但同时仍要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经营压力较大、重点领域存在风险隐患、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等问题。仍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力打造“一个中心、四个基地”,建设形神兼备的新时代新江城!